德国多年来房价保持平稳态势,最重要的经验是政府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中发挥作用大,并对住房价格实行严格管制。
大家都在讨论特朗普未来会干什么。有人质疑中国经济触底后是否能够稳得住?会不会出现斜坡式持续下降。
触底很可能是一个复杂过程,需要多次验证。第六,前沿性创新带来的增长潜能,包括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等。我国住宅用地比重严重偏低,过去几年,一些大城市居民住宅用地占整个建设用地的比重不到30%,我们前几年调查的结果是大概在23%左右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、宅基地等进入市场。珠三角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,深圳、上海、北京等一些地方房价都在上涨,与此同时,另外一些地区,虽然经济增速放缓,但是房价也涨起来。
第二,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。比如,一方面要减税,另一方面要搞基础设施建设。中国要完成现代化,伴随着弥合二元经济的过程,未来几十年还要把城镇建成区不断扩大,并伴随着不断进行的一轮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换代、不断的产业互动、一轮一轮的人力资本培育,以及伴随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所合成的现代化进程。
政府别无他途,必须选择创新机制,把雄厚的民间资本、社会资本拉进来和政府一起做事情,这样才能更好履行其职能。我愿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作为研究者对PPP的一些基本看法做简要汇报。积累经验以后,一定程度上需做规则上的删繁就简,但当下我们还是要顺应规则,积极考虑在这方面如何加以掌握。这方面中信切入模式,是这个海底隧道开通以后不收费,这是现今阶段上最顺应民意的。
各种各样公众工程、公众事务,在大量公众知情情况下,遵循法治化轨道、寻求共赢,客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现代化制度机制和国民素质。不仅体现为一场隆重的婚礼,而且对接到一个一个百年好合的婚姻。
不像当年做固安项目,现在已有那么多部门要监管、要讲规范性。比如我们考虑从政府角度看的PPP全生命周期,涉及的因素都不能排除,政府也好、相关伙伴也好,他们要自愿签字之前,政府视角的这些事都要有所交代,怎样积极考虑取得专业性力量的支撑呢?可与市场对接购买服务。这是最值得我们推崇的。城镇化衡量其发展程度,有一个由纳瑟姆1979年首先提出的可以量化考虑城镇化率指标演变发展进程的曲线,其轨迹基本特点是各个经济体在城镇化率(城镇的人口和整个人口相比)30%以下的时候,是起步发展阶段,一般从30%以上到70%再转入低平发展阶段之前这40个百分点的区间,是高速发展阶段,呈浅S曲线,前半段是下凹,后半段是上凸。
推进现代化过程当中这也形成了挑战性的问题:必须解决好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(代表着对资源的配置),怎样找到和把握好供给侧创新的机制,来支持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从追赶到赶超,最后对接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。这些订单会把一部分可观的所谓过剩产能,瞬间转化为有效产能。这些事情在中国现实生活当中,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发展最后落到共享发展,让人民群众得实惠。PPP的法治化会与其他相关方面的法治化建设结合在一起,推动契约精神的培养、专业素质与国民素质的提升。
所以,政府一定要找到巨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当中去。中国去产能的真正问题,其实不是简单讲的去过剩产能,而是如何真正去落后产能。
首先要把城镇化问题放在前面说一下。比如,城镇化过程中间,要不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,北京已经领教了它的巨大压力。
中国实际推进中的PPP案例,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广义PPP概念下,不仅有BOT、TOT、ROT、BOO等等形式,还有国际上并不太看重、但在中国却成为兴奋点的连片开发,给人印象较深的如北京南边50公里的河北固安,十多年前政府和当地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形成协议,上级并不愿意干预而允许试验,一试而未想到迅速改变面貌,固安的连片开发——产业新城运营已经使当地成为在河北迅速崛起的增长极区域。尊敬的主办方各位领导、尊敬的孔丹理事长、尊敬的各位专家、各位嘉宾、各位朋友,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。第三,PPP会使一大批有偏好和政府合作、取得一下覆盖很长时间(利用BOT、TOT等总得二、三十年、甚至五十年)的可接受回报的企业,获得他们生存和发展空间。PPP一个一个项目上,只要有O,都有运营时期的问题,都要形成特殊项目公司(SPV),这个公司组成时,一定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,在产权非常清晰的条件下形成混合所有制,而且这个产权架构里地方政府方面,天然地不想一股独大,是希望少出钱来出政绩、四两拨千斤,这样才是做事做得漂亮,对领导好交代、对民众好交代。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国开放条件下,真正走通包容性发展、可持续发展之路非常重要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,是企业改革层面的主打事项。第二,PPP可以使建设投入更好发挥效益,在以人为本取向下让人民群众得实惠。
PPP这样的创新问题,更是需要考虑所有与结构有关的因素,在一个个项目上定制化、合理化。在这个历史阶段上,往前看,几十年内还将有四亿人左右进入城镇定居,而且他们越来越迫切需要得到市民化待遇,而不是前面三十多年改革中已进城的近三亿人,大部分人没有得到市民化待遇的半拉子城镇化状态
其次,房地产制度建设上,应标本兼治,实现治本为上。2017年经济形势:有望阶段性探底 现在有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判断还要经历一两年触底,更悲观的说是三五年触底,但我总觉得2017年应该很有可能看到这样一个阶段性探底,跟着应力求实现企稳。
宽松的流动性在股市、债市、商品及房地产市场循环,各类资产价格泡沫轮动出现,但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却一直非常薄弱。土地方面包括人地挂钩政策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、带动特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发展。
2017年的改革,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指导下,在财税、金融、简政、国企、养老等相关的制度创新重点改革领域积极推进。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至少包括四个方面:土地制度、住房制度、投融资制度、税制改革。这一提法有利稳定民间投资,振兴实体经济。(原文刊载于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2017年1月15日)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2017年 中国经济 。
企业家精神是什么?是供给侧最稀缺、最宝贵的要素。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资本脱实向虚迹象。
房产税的立法过程可能依旧漫长。四项制度改革合在一起,再加上相关的政策调控,那就是标本兼治,实现治本为上。
这意味着国家很可能加快相关高铁、地铁建设,教育、医疗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。企稳以后,对接的就是升级版的中高速增长平台,这个平台争取要走八年、十年,至少是我们主观上要努力的。
立法方面,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建设,充分释放有效地产供给,进而有助于平抑房价过速增长。如果以中央精神为指导,把具体的纠正错案冤案解决得更好,这就是给企业界吃定心丸最好的答卷。财政、金融都需注重寓调控于改革,大力推进PPP等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发展,支持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护生态等多重目标的实现。去库存方面,三四线地产去库存将与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。
三四线城市吸纳人口、进而去化地产库存,一是靠与特大城市间的互联互通。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正面的说法——保护企业家精神。
亲爱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们: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,从一季度开始,连续三个季度龙头指标GDP报出6.7%的增长率,第四季度很有可能还是6.7%左右,一个年度小平台的表现为多年来绝无仅有。更重要的是,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,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去产能与提升品质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、扩大开放与引进外资、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这四方面的关系,中国未来进入高收入国家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。
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化?我认为要精准有效施策、振兴实体、抑制泡沫。中国整个改革进入深水区,现在所说的制度建设,都面临着好吃的肉吃完了、你只要一动就要啃骨头的问题,这个硬骨头如何真正啃下来,是对我们的历史性考验。